• 2020湖北事业单位报名人数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
  • 2020湖北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

东平县人社局打好稳就业组合拳,为企业复工复产及就业创业助力

  

东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县企业复工复产及社会就业带来的挑战更多公务员考试网题库就点击这里,迅速调整工作重心,紧紧围绕抗击疫情、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推动发展四大目标。他们以临战的心态、临战的姿态、临战的标准、临战的纪律,积极履行职责,勇于担当,全力以赴,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稳就业措施。这些措施旨在为企业的复工复产以及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形成整体合力,健全工作机制是关键。该局汇聚了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技能培训、劳动关系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组建了全县人社系统经济运行就业保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8个专门的工作组。这些工作组着重推进企业用工保障、稳定岗位补贴的返还、社会保险的缓缴和减免、技能提升培训的开展、就业创业补贴的发放以及劳动关系的维护等工作,旨在为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提供全面而多层次的人社服务。对疫情期间关键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全天候跟踪监控,对已恢复生产和运营的关键企业实施档案管理,指派人社领域的专业服务人员,进行基础调查和问题排查,实时了解这些企业的生产实况、员工规模、缺工数量、职位空缺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并优化企业复工复产所需的人社服务清单,依据“针对每家企业制定个性化方案”的原则,为其量身打造相应的服务策略。

为满足企业复工复产对用工的需求,推动劳动者在本地或周边地区就业,该局充分发挥“互联网+就业”的服务优势,大力开展线上“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活动,并向全县务工人员发放了《致全县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同时,借助乡镇(街道)人社服务平台、东平电视台、大众网东平等多种宣传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集中发布了企业用工信息。此举旨在为企业招聘和求职者搭建网络对接平台,并指导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开展视频招聘和远程面试。为高校毕业生及16至24岁年龄段求职青年,我们精心组织了34家就业见习基地,共开发了400余个见习岗位。同时,我们将就业失业登记、就业补贴申请、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均可通过东平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便捷地办理相关事宜。到目前为止,借助众多网络渠道,已为32家单位发布了1470个职位信息,成功促成320多人的就业意向,并有150人正式签署了劳动合同。

该局增强了对企业的扶持和岗位稳定措施,力求人社部门推出的便民政策能够真正实施到位。他们深入推进失业保险在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方面的“护航行动”,将失业保险的岗位稳定返还政策中裁员率的限制标准从不超过城镇登记失业率提升至5.5%,并且对于那些没有裁员或者裁员数量较少的参保企业,将返还其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的60%。运用“网络办理”“容缺处理”“无需面对面服务”等多种手段,借助人社部门的大数据筛选和对比,精准锁定符合企业稳岗补贴返还政策要求的企业,实现从“企业寻找政策”到“政策主动对接企业”的转变。从数据筛选到资金入账,整个流程均实现了企业的“无需申报”“线上办理”“无需实地跑腿”。此举已为首批101家企业成功发放稳岗返还补贴共计248.02万元,受益职工达到7865人。自二月开始,暂停了企业养老保险的缴纳工作,旨在减轻企业负担,共同应对挑战。对于受疫情冲击的小微企业,我们优先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的援助,总计为4家小微企业及49位自主创业者发放了19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自二月份开始,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提升至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九成,并迅速向失业保险金领取者提供临时价格补贴,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受疫情所限,技能培训工作未能按计划进行,因此该局协调县内10家指定培训机构,启动了网络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特别注重中式面点师、保育员、育婴员、美容师等职业培训,这些职业需求量大且实用性强。同时,对于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农民工、两年内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登记的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将按照每学时5元的标准提供生活费用补贴。截至目前,共有189名学员参加了线上技能培训。

疫情防控挡不住为民服务的脚步。该局陆续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业务办理的通告》、《关于做好疫情期间社会保险服务窗口业务工作办理的通知》以及《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相关事项的公告》等多份通知。在这些通知中,该局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劳动仲裁调解等服务领域,积极推广“不见面”服务模式。对于可以在线上办理的业务,鼓励群众进行网上办理;对于暂时无法在线上办理的业务,则指导群众通过电话、邮箱等途径实现“不见面”办理,力求最大程度地推进人社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掌上办”。同时,要充分运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推动劳资双方在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员工管理等领域展开对话与协商,强化对劳动用工的指导与服务,增强对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解力度,确保疫情期间劳动关系保持稳定,并助力企业恢复生产和经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gsgwyw.com/xingce/22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