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出自国家文物局的正式记录,截至当前,甘肃省内涵盖从第一批到第八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52个地点,地理空间信息(涵盖数字高程模型、百万分之一比例尺的河流资料、土壤种类资料、主要交通路线资料等)主要获取自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等数据平台,而研究所需的历史人口数据等则主要参考了《甘肃人口史》等历史文献。
1.2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主要借助空间分析中的邻近关系度量?核密度测算等技术手段,借助GIS的SpatialAnalyst等工具实施运算,旨在对历史遗存的时空分布形态进行定性与定量剖析,揭示文物古迹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相关技术细节参见表格一。
2 时空分布及演化分析
2.1 空间分布特征
邻近程度分析表明,甘肃省国家级保护单位实际监测到的最近距离是0.17,而预估的最近距离为0.33,这两者的关联系数为0.51。
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如图1所示,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出显著的“普遍零散,局部密集”的现象,其空间格局表现为“点-线-面”结构,具体是由陇海-兰新古丝路主轴,以及历史底蕴深厚的区域向周边呈放射状扩散形成的群体分布特征,包含四个以兰州、天水、武威、张掖为核心的高度密集区域,三个以庆阳、敦煌、酒泉(嘉峪关)为重点的次级密集区域,此外还有多个密度较低的聚集区存在
2.2 时间分布特征
2.2.1 总体时序格局
甘肃省内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将近一万年,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狼叫屲遗址,最晚则延伸至近现代的玉门油田老一井。为了能够清晰梳理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脉络,本文遵循历史学与考古学领域的通行做法,按照时间顺序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八个不同阶段,具体包括史前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
甘肃当前许多国保单位持续存在了数个朝代,单纯按初始建设年份统计,酒泉地区西部几乎不存在隋唐时期的遗迹,这种做法与实际情况相悖,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精确度?为了公正反映文物承续的特点,完整呈现甘肃文物的历史脉络,本研究在统计某个朝代遗存时,不仅统计了那个时代始建的,也计算了从先前朝代延续沿用下来的遗产?因此,跨越多个时代的遗产被反复计入,总数最终达到254项?
根据图2的信息,甘肃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形成了首个数量高峰,这种现象源于当时甘肃作为石窟寺重点省份,建设了众多石窟和石刻作品,这一结论可通过后续的类型时序交叉研究得到证实。隋唐五代阶段属于过渡时期,数量有所回落,但之后持续增长,到明清时代达到最高点,这一时期也是甘肃国保单位数量最丰富的阶段。近现代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数量不多,这主要与评选标准偏向古代而忽视现代有关,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类似情况。整体来看,国保单位的多少与其保存状况密切相关,数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年代越早越少、年代越近越多的特点。
2.2.2 类型时序特征
按照国家通用文物保护单位分类标准,国保单位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7个类别。通过分析甘肃不同历史时期国保单位的类型分布情况(见图3),史前时期的文物以古遗址为主,共计22处,占总数的95%以上。先秦和秦汉时期,古遗址类型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比例分别高达87.5%和62.96%。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寺及石刻成为甘肃国保单位的主要类别,占比达到56.25%。隋唐五代时期,石窟寺及石刻依旧保持主导地位,占比为56.67%。宋元时期,古建筑数量显著增加,与石窟寺及石刻并驾齐驱,占比达到39.02%。明清时期,古建筑数量最多,为所有类型中占比最高的,共有40处,占比为71.43%。近现代时期,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为主要类别,占比为66.67%。
2.3时空演变分析
这项研究运用标准差椭圆和重心模型来测定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的标准差椭圆和重心位置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其椭圆中心呈现出从东边向西边再折向东方的移动路径?史前时期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分布中心位于兰州市皋兰县,到了秦汉时期就西移至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随后在魏晋南北朝时略微向东移动,到了隋唐时期又转向西偏,隋唐五代之后,文物分布中心再次大幅度向东移动,直到近代时期又回到了兰州市榆中县,这个变化过程与历史发展的脉络比较吻合?椭圆的长轴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反映出文物先分散后集中的发展态势
甘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首先在早期主要集中在陇中和陇东,接着在秦汉时期慢慢向西部扩展,覆盖了包括河西在内的整个甘肃区域,到了隋唐之后,又慢慢集中到了陇中东部地带,这种变化体现了其演变过程。
3 成因分析
3.1 自然地理因素
3.1.1 地形地貌
地势状况对人类活动有显著影响?高海拔地带气候严酷,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不佳,阻碍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同时,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区域,人们可能感受到呼吸不畅,这些因素都妨碍了农业耕作和居民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开展?相反,地势低缓的区域,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交通方便,利于资源开发,因此成为历史遗迹密集分布的地方?
甘肃省内多数区域呈现山前倾斜平原的地貌特征,整体海拔数值偏高,大约为2100米,同时境内还散布着多个盆地以及冲积扇,导致地势高低起伏变化显著,地形高差十分多样?针对该省的地形特征,可以将地势高度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范围:从0米开始
调查表明,如图5所示,甘肃省内海拔位置最低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是位于陇南的《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其高度为720米,而海拔位置最高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则是酒泉的大黑沟岩画遗址,其高度达到3136米。在海拔低于1200米范围内的国家级保护单位共有30处,这些单位构成了国家级保护单位总量的17.6%。在海拔1200米到
坡度是衡量地面倾斜程度的一种指标,能够反映地形的平缓状况?从DEM数据中提取国保单位的坡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内多数国保单位坐落于平原地带或者地势起伏不大的区域(参见图6a),这些单位主要属于古遗址和古建筑类别?相反,那些地处陡峭山区的国保单位,则多为石窟寺、石刻等宗教场所,或是军事行动遗址,例如炳灵寺、马蹄寺石窟等,其分布特点与石窟多建于险峻山崖、战事常发生于此等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从坡度方向观察(参见图6b),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多坐落于向阳坡地或无明确坡向的平坦地带,前者有80处,后者有21处,两者合计接近六十个百分点,这表明文物散布存在显著的阳光偏好性。
总而言之,由于国保单位多位于低海拔区域,且地势平缓,朝向阳光,因此陇中东部和河西走廊中部的平原地带成为国保单位集中分布的地方,相反,祁连山北麓的背阴面和甘南高原的国保单位分布则相对稀疏。
3.1.2 河流水系
生命延续与经济进步依赖着水资源的供给,针对甘肃地域内的水道,进行河岸防护地带的考察,其成果展示于图7。
调查表明,历史遗迹的分布位置具有靠近水源的特性更多公务员考试网题库就点击这里,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主要聚集在距离河流五公里的保护地带,总共有九十一处,占总数的五十三点五,在五到
所以,在核密度分析方面,属于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流域且水源丰富的兰州、天水等地,以及有黑河、石羊河等内流河提供灌溉的张掖、武威等绿洲地带,其国家保护单位的位置分布相当集中。
3.1.3 土壤
地球表层最活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发生在土壤中,因此,适合耕作的土壤分布区域留下了众多文物遗迹?甘肃地域辽阔,土壤种类繁多,将甘肃土壤种类与国家级保护单位信息进行匹配,绘制出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与土壤种类关联图谱(见图8),从中可以看出,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主要散布在初育土和人为土两大类土壤区域,其中黄绵土?冲种土和灰漠土这三个亚类土壤最为集中?
黄绵土源自黄土母质,通过直接耕作而生成,属于陇东黄土高原的核心土壤类型,这种土壤质地松散,易于耕作,并且适宜耕种的时期较长,冲积土是河流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松散物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被搬运,之后在河床平缓区域沉积形成的沉积物,这种土壤主要分布在庆阳、天水等地的黄河及其支流泾河、渭河的河谷川台阶地,冲积土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因此比较肥沃,灰灌漠土是在漠境地区,由冲积母质经过长期灌溉和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冲积扇的绿洲地带,酒泉、张掖、敦煌、嘉峪关、武威等地的分布面积较为广阔,这种土质地适宜,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是河西地区的高产土壤类型
甘肃境内多处国保单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天水、武威、张掖等地属于高度聚集区,庆阳、酒泉(嘉峪关)等地则构成次级聚集区,这种分布特点与当地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3.1.4 气候变迁
学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曾深刻改变了古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温和的气候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但若气候条件不适宜或发生剧烈波动,就会束缚古代社会的生存方式,直接造成古文明的衰退,进而波及到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
甘肃的年平均气温介于零度到十六度之间,降雨量分布在四十毫米到七百六十毫米的范围里,基本呈现自东向南至西向北逐步降低的趋势,乌鞘岭的西部区域降雨显著偏少,而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部山区则降雨量相对较多。从整体上看,甘肃属于典型的干旱和极干旱地带,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表现得极为明显。相关研究指出,甘肃地域在史前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而在其余历史阶段中,有三个时期气温曾经超越现今水平,分别为公元前七百七十年至公元前四十四年、公元五十八二年至公元九百六十年以及公元一一九二年至一四二七年,这些时期大致对应着秦汉、隋唐以及宋元末期和明清初期,各个时代的国保单位数量分别占全部国保单位的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十二、百分之十六和百分之二十二,由此可见,相对温暖的年份里保存的国保单位大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这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动对于国保单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作用。
3.2 人文社会因素
3.2.1 历史文化
随着时代演进,生产水平持续上升,文物散布范围日渐扩大?早期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非常有限,无法兴建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工程,那个时期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多为古代遗址和陵寝?铁器应用普及后,生产效能显著增强,技术革新促使古代建筑不断增多,体量持续增大,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状态?
文物是文化的一种实体表现,其分布情况必然受到当地文化背景的制约。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甘肃是它传入中原的必经之路,佛教的繁荣促进了寺庙的建设和石窟艺术的创作。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事不断,百姓纷纷迁往甘肃,他们迫切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地方上的统治者也希望借助佛教来稳定社会秩序,于是甘肃成为了佛教传播的核心区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都在这个时期开凿而成,因此,这一阶段甘肃的石窟寺和石刻类国家级保护单位数量大幅增加,成为了最主要的保护类型,同时这一时期国家级保护单位的总数也达到了巅峰。
3.2.2 政治与军事
文物古迹的早期建造与政治军事联系紧密?国家的政治核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甘肃虽然位置偏僻,却一直是中央政权经营西部边陲的战略要地,为了政治军事目的,甘肃境内修建了许多城墙防御设施,设置了驻军营地,还建立了传递信息的驿站系统?此外,一些在军事上至关重要的城市,在中原王朝分裂时期,甚至转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都,因而形成了文物集中地,比如文物密集的张掖和武威这些区域?
甘肃的安定与否,同中原帝国的军事实力密切相关?一旦中央政权强盛且统一,例如秦汉?隋唐?明清等朝代,政令畅通,军队强大,众多人力物力投入于边防巩固和农业开发,甘肃的经济社会得以良好发展?那个时期,国家级保护单位作为先民生产生活的见证,数量接近总量的六成,且散布范围广泛,其分布重心在甘肃西部?反之,若中原帝国国力衰退,边防松弛,战祸频发,社会不安,经济随之受挫,国家级保护单位数量便会相应削减,其分布区域仅限于甘肃东部?
3.2.3 人口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口作为基础,同时也能反映出人口发展的成熟度,文化遗产的形成,根本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人口的变化情况,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分布位置,会产生显著作用。
甘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规模与国家级保护单位数目展开比较研究发现,人口较为密集的年份,文物古迹存量也较为丰富,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段,甘肃相较于中原地区更为安定,中原民众在向南迁移的同时也有部分人移居甘肃,因此,甘肃的人口从秦汉时期的140余万激增至近220万,与此同时,甘肃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数目也相应增长,此外,明清时期是甘肃人口最为繁盛的时期,最多时达到近1232万,这一时期的国家级保护单位数目也是历史峰值,这些现象表明人口变化对国家级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产生了显著作用。
3.2.4 道路交通
文化传播和商业交流需要道路系统支撑,文物核心地带的形成部分源于这个中心的文明持续向周边扩展?相反,交通要道通常经济也较为兴旺,所以文物点分布比较集中(例如省会兰州是国保单位高度集中的地方)?
学术研究指出,当代主要交通路线网络大多承袭了古代交通体系的布局,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的细长商贸与军事要道,其地理环境至今改动有限,因而古今主干道路的路径展现出高度一致性,所以现代交通路线能显著揭示古代交通的实况,本项工作将甘肃国家级保护单位与县级以上主要道路进行叠加处理,并执行缓冲区分析,如图9所示,分析表明,在五公里缓冲范围内,国家级保护单位数量占比达百分之七十九点四,并且随着远离交通路线网络,国家级保护单位数量逐渐减少,这证实了道路交通对国家级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的显著作用。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处理方法,考察了甘省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区位分布状况与时间演变规律,获得以下认识?
在地域分布方面,国家保护单位大多呈现集中状态,显示出区域聚集的形态特点,主要密集区域集中在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兰州、天水、武威、张掖等地带。
时间安排上,整体表现出明显的起伏状态,具体表现为魏晋、明清这两个阶段出土的文物数量比较丰富,同时,在受保护文物的种类上,起初大多是古代遗址,后来逐渐转变为古代建筑占据多数。
文物分布的时空变化过程中,其核心位置随着历史发展,表现出先向东南,再转向西北,最后又回到东南的曲折调整特征。
甘肃国保单位在自然环境方面,多集中在靠近河流的地区,选择土壤肥沃的低海拔地带,偏爱缓坡地形和向阳位置,并且多分布于气候条件较为温暖的时段;在人文环境方面,这些单位多出现在政治地位较高、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的区域,并且多见于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时期。
4.2 保护利用启示
分析文物散布状况及其相关动因,有助于全面理解文物遗产的文化特质与性质,进而为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提供支撑,同时,阐明文物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有助于明确保护区域,从而实现遗产的分区调控与分层分类保护,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联合保护管理,现行行政区划的划分,使得文物古迹尤其是线性遗产遭到人为分割,这对跨区域的协调保护与利用造成阻碍。需要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自然历史特征,充分运用甘肃文物的“轴带”空间分布规律,超越现行行政界限,构建线性遗产区域,发挥“点轴”功能,通过主轴线连接遗产带,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联动管理。
文物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所以,要依据梯度推进的学说,采取层次性的利用方式,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重点向集中区域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保护与利用的示范点,借此促进周边层次较低地区的保护与开发,最终达成均衡状态。
需强化基础调查与古迹探查工作,充实资源匮乏区域的文物记录,加强深度研究,以提升古迹的多样性、丰富程度及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
shanxirenshiwang 近年来龙多被译为Loong,dragon在西 2025-09-01
-
shanxirenshiwang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