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归纳概括 文章 文章写作 贯彻执行题 提出对策 综合分析
归纳概括题 辅警 辅警 辅警 
  2022年甘肃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走进教育家—荀子
发表评论 来源: 编辑:kaifamei 日期:2023-12-25

资料分析:2022年甘肃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走进教育家—荀子是由公务员考试资料网(www.gk6.cn)为您精心收集整理,希望这篇2022年甘肃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走进教育家—荀子为您带来帮助,如果感觉有用,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下面是2022年甘肃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走进教育家—荀子正文

荀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虽然考察不多,但是经常作为干扰项出现在其他萌芽时期思想家的考题当中,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荀子的教育思想吧!

一、人物生平

姓名:荀子

称号: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他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集大成,成为先秦儒家的殿军人物。

代表作:《荀子》

二、人性论

性恶论:荀子的人性论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应当化性而起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荀子也是辩证的看待问题的。如果单纯提及性恶论,那么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是荀子内发论的观点。但是如果提及化性而起伪,则代表了荀子外铄论的观点。

三、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荀子认为,只有成为能够推行立法的“贤能之士”,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大儒”。同时,荀子将人才分成了四个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俗人既是普罗大众。俗儒意味着掌握了一定的儒家知识,但却将之作为获利手段;雅儒则是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但无法贯通古今;大儒能够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把握历史规律,贯通古今。

四、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也就是说,荀子认为如果对事物一无所闻,不如有所闻。但是仅有简洁的闻知,不如亲自去经历,如果不亲自去经历,虽闻知再博,也不免有荒谬。更进一步的话,则需要在感性的经验上增加理性的理解,不然记得再多,也不免有虚妄。最后,仅有理解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也不免陷入困顿,只有实行了,才算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所以不难发现,荀子认为行是最重要的。

五、精题演练

1.【单项选择题】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经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还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这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

A.因材施教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答案】B。解析:题干中,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意思是没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意思是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古语均强调的是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择B选项。

2.【单项选择题】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A.俗儒 B.雅儒 C.大儒 D.鸿儒

2.【答案】C。

公务员考试网推荐专题
你可能还会关注的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
公务员考试网最新文章
公务员考试网热门文章
公务员考试网推荐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23 甘肃公务员考试网(www.gsgwyw.com)
Copyright © 2007-2023 www.gsgwyw.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