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概念: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处于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向社会的方向发展。狭义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影响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领导者,引导青少年一代特别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领导者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是学习的主题。其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学习效果。 (3)教育影响:指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信息。从内容来看:教育内容、材料和课本。主要有:教育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它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三、教育形式:(1)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二)体育和虚拟教育; (3)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狭义解释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有目的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身心,使受教育的活动发生预期的变化。
二、社会教育 (一)概念: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社会群体或组织、团体的教育。 (二)形式:勤俭节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参观、参观、参观;革命纪念活动;墙报和黑板报;娱乐体育活动。 (三)特点:开放性、大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3、家庭教育 (1)性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是建立在一定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教育。融入家庭生活的自然教育是终身教育过程。 (2)意义:是人生的第一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好地适应个人发展。 (3)特点:先例性、传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局限性:内容分散、方法随意性。四、教育的本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关于教育:生产力制约交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限制教育目的的制定;限制教育结果的改变和内容的选择;限制了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 2、促进生产力教育:教育再生劳动;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提出。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效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者的教育者;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促进科学制度化;科学研究的功能;丰富科技活动,拓展科技成果理念。生命过程中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身心特征的改变过程。动力因:(1)内在规律论(遗传决定论)代表: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2)外因论(环境决定论)代表:荀子、洛克、沃森(3·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循序渐进、养苗、陵寝适用)、阶段(年龄特征)、不平衡(关键期、成熟期)、互补互补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整体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1)遗传: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对人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必要条件)(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具有即时值和延时值;具有开发个人特殊才能、发展个性的功能。 (主导)(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决定性) 第二节、教育发展 (一)神话起源简介:这是最古老的教育观点。 (2)生物起源学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外交家、哲学家利托罗和英国教育家皮奇? (3)心理根源:教育是儿童无意识地模仿成人而产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璐。 (4)劳动的起源:人类教育的需要起源于劳动或劳动的需要,恩格斯在《劳动从猿类向人类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文化程度低;2、没有阶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密切相关;4、口的形式(二)古代社会与教育: 1、人类最早的教育出现在埃及,我国夏代(庠-序-学)奴隶社会学堂,教育内容为“六艺” “(仪式和精髓2.西方奴隶社会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培养士兵、武士)和雅典教育(培养人的各方面)。
3、欧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培养牧师和修道士,教育内容为“七艺”,包括“三科”、语法、修辞学、辩证法、“四学”、计数、几何、天文、音乐)和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有骑术、游泳、剑术、狩猎、射击、棋类、诗词)。 4、古代教育的特点:等级性、刻板性、道教性、独裁性、象征性(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1.终身制;2. 2.全个性化; 3. 多样性; 4. 民主化;民主化; 5.教育手段和技术现代化。三、教育的属性 1)委托属性:育人。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的社会属性:1.永恒的;2. 2、相对独立; 3.历史时代。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力; 3、演示; 4.长期。 (三)教育的发展: 1、萌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学习》。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论说话者的教育》,又名《早晨的原理》(古罗马昆扎良)。 2、独立形式时期:独立形式教育的诞生:1632年,高格祖斯发表《伟大的教学论》,提出了教育的自然本质。第一部有学科的教育著作:赫尔巴特《通识教育》、《教育科学之父》。王夫之提出的学习过程包括:学、问、思、辨、做。
洛克提出的“白板理论”(外在理论)、绅士教育卢梭的“艾马尔”、弗鲁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理论、恶魔赫尔巴特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四段式教学法与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三、繁荣时期:(1)实验教育:梅曼曼的《实验教育纲要》和莱“实验教育”,反对赫尔巴特强调概念思维的教育教育,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 (2)文化教育:(91世纪末,德国)基本观点是人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教育研究既不能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来进行实验教育科学,必须进行精神病学或文化科学。代表人物有迪莱的《通识教育的可能性》、斯普勒姆的《教育与文化》、莱特的《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和人的待遇》。 (3)实用主义教育:基本观点是教育的不断转化,即经验的不断转化;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断发展。代表人物有杜威的《教育民主主义》、经验与教育、神户的《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1939年凯洛夫出版的《教育》首次在教育书籍中论述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德育理论与学校管理四部分。
杨贤江的《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史。他的《新教育纲要》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讨论教育问题的书。第二章 教育功能与教育功能 (一)从作用对象看: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二)从方向看:积极功能、消极功能 (三)隐形功能 二、教育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1、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意识形态的社会化;个人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人职业意识和角色。 (2)个体个性化功能: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成人的独特性;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2.教育个人的谋生和享受功能 3.教育对个人发展的负向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1.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二)教育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决定教育的领导地位;确定受教育的权利;确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推动作用:培养政治经济训练所需的人才;促进民主;以及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论坛。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创新功能;整合功能 2、校园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活动文化。
(四)教育人口函数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就业结构决定教育内部结构;它影响教育投资的效果和发展速度。 2、促进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三、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一)、内在因素 1.教育者(对教育的态度) 2.受教育者(遗传素质、经历经历、精神状态) 3.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 4.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灵活性 5.教育环境的质量(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外部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篇章、教育目的、的目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含义和作用 1.狭义: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最根本的指导原则) 二、教育目的层次 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功能功能:引导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活动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实确立。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注重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3)教育理想受制于人 2.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 1)个人主义理论:洛克(2)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普(3)文化本位论:斯普莱姆、利特、迪莱(4)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 四、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融合;适度的超越;班级的主体性; ;六、我国教育的宗旨 (1)中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体现的教育宗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99年6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想美、道德美、文化美、纪律美、道德美、智力美、形体美等。”
(三)我国教育宗旨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本质的根本存在; 2、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人才。 4)我国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主义(基本思想: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5)中国发展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德智体劳动者第四章)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定义 (一)概念: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承担教书育人使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师是专业人士,教师的职业是专业职业;2.教师是专职人员更多公务员考试网题库就点击这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法国天主教原型拉萨尔创办了第一所教师培训班。 (五)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1、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3.它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对年轻一代的健康和全面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二、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性: 1、传道者“道存于道”的角色 2、传授者的角色及解惑的角色 3、示范角色 4、管理者角色五、家长、朋友的角色 六、研究者的角色 三、教师的基本素质 1、道德素质:热爱教育、忠诚教育、奉献事业(基础); (基本规范、前提、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围攻(基本要求) 2、知识素质:具备多种综合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科学艺术;掌握教育管理知识 3、能力素质:教学能力、讲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书面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提出初步建议 教师专业化有两个目标:一是争取专业地位和动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提高教师素质。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个人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生命危机;气质和意图; 、社会期望、专业组织(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关注、关注学生的五个阶段(Foler,Brown)教师:1.新手阶段;2. 2.2.2.2.2.2.技能和新手阶段; 3、连续阶段; 4、商业场景阶段; 5、专家阶段(4)教师专业发展: 1、通过教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为教师成长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2、通过实践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素质,为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在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1、观察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优秀教师; 2.开展微微教学(微型、学习、批改、讨论); 3、教学决策训练; 4、教学经验反思 3、教师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Persa) 中后期反思的四个阶段:具体经验-草稿分析-抽象重新总结-主动验证四种方法:反思通知、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部分2学生2、学生2、学生(1)学生的社会地位1、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核心精神《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包括:(一)儿童利益的最佳原则; (二)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 (三)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 (四)有区别、无歧视的原则; 2.幼儿合法权利(1)生存权(2)教育权(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权(2)当代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尊重的教育理念; 3、重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4、依法治教的理念; ——论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发展。
(三)学生的本质特征:一个完整??的人;正在发展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四)学生发展规律: 1.顺序性、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鼻平衡; 4、不同的差异;五、教育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的观点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伙伴; 2、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推动者、引导者;三、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应成为有活力的人 二、学生的观点 (一)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人:身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潜力巨大,是的,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是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责任的主体,与第四节教育的客观关系。 ; 2、人格上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二、师生关系的功能:平等教育、激励功能、调节功能、社会功能三、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本身、学生、家长、社会的特点 4、良好的师生关系:民族平等、尊重教师、长期教学、心理相容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见;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