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勇
云冈石窟数字互动体验项目界面。
">
云冈石窟数字互动体验项目界面。
五一期间,山西的云冈石窟景区首次决定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10点,通过“石窟奇妙夜”活动,为公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在这5天时间里,景区吸引了22.11万游客前来参观,同比增长了8.96%。与此同时,在山东潍坊市的博物馆内,“石韵梵音——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利用3D打印等先进技术,让千年前的石窟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云冈石窟的美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
云冈石窟,作为北朝艺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段辉煌时期的开启。为了保留这一段灿烂的历史,我们应如何努力?又该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云冈研究院以守护文明之根为根本,以创新传播之道为翅膀,致力于开创石窟艺术的新篇章。
踏入被赞誉为“首座伟窟”的第6窟,游客们常不禁为其中华美壮观的雕刻所赞叹。然而,鲜有人注意到,洞窟中诸多细节均经过细致的修复。事实上,该洞窟刚刚完成了长达300余日的封闭性修缮工程,重新对外开放尚不足半年时间。通过这番修缮后的第6窟,我们得以见证云冈研究院在守护文明命脉方面,从局部修复向全面保护迈进的艰辛努力。
云冈石窟,这处拥有1500年悠久历史的石窟,在云冈研究院的坚守下,“保护至上”的原则始终如一,他们努力打造了“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的综合保护模式。在石窟内部,修复师们的工作计时单位往往是按年计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幅壁画原本可能只是几千块难以辨识的碎片,然而,通过除尘、清洗、病害治理以及颜色层渗透加固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它逐渐恢复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云冈研究院不仅关注壁画与泥塑,更致力于将单体文物保护提升至“山体—洞窟—彩塑”的系统性保护新阶段。通过长期不懈、全面深入的文物保护努力,云冈的美学魅力得以重焕生机。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时期的杰出成就,同时也是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艺术所蕴含的独特气质与力量,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均能产生深刻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近年来,云冈研究院积极开展数字化采集项目,旨在将云冈石窟的壮丽美景搬上“云端”,使之走向全球。目前,云冈石窟已有80%的洞窟完成了全面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第13窟的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工程成功攻克了我国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的技术难关。这座高达13.5米的主造像和近3000尊各类造像,经过精心处理,最终转化为了精度达到1毫米、数据量高达500GB的高精度整窟三维模型。这一成果使得这些造像在数字化的时空中得以永葆青春。
数智技术为石窟美术考古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以云冈石窟第20窟的西立佛为例,这座佛像在北魏时期遭遇了坍塌,其原本的模样已经无法得知。而现在,借助人工智能的造像聚类技术,北魏时期的石雕艺术与当今的数据矩阵得以实现跨越时空的共鸣。在虚拟空间中,原本排列无序、朝向各异的133件造像残块得以重新组合,这不仅为石窟的虚拟修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海外流失石窟的数字化复原积累了宝贵的知识。
石窟艺术展览成为传播其魅力的有效途径,引入三维激光扫描、3D打印等先进技术,为展览内容的多元化叙述增添了无限可能。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严格按照原比例制作,采用易于拆卸的积木式结构,成为全球首个可移动的3D打印洞窟复制品,在巡展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在“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中,第38窟的复制品洞窟巧妙融合了沉浸式多媒体技术,使得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成功地将云冈的美学以新颖的方式传播开来。
在数字智能化时代,云冈石窟的保护与探索面临双重机遇与挑战,我们不仅要保留其外在形态,更要守护其精神内核,通过文化的瑰丽、艺术的魅力、科技的先进,共同照亮文明和谐共生的道路。
(作者为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
纹饰里的云冈
潘鲁生 刘 燕
云冈石窟第一窟窟顶纹饰(局部)。
">
云冈石窟第一窟窟顶纹饰(局部)。
纹饰,堪称我国文化中的一种无声表达,它不仅是审美的媒介,还承载着思想和信仰的具体体现。云冈造像空间的纹饰,作为5世纪欧亚文明交融的产物,被誉为文明交流的枢纽、风格演变的界限、技艺学习的典范。通过立体雕刻的语言,这些纹饰实现了从装饰性向叙事性的功能转变。自2020年起,《云冈纹饰全集》(简称《全集》)的编纂小组以云冈纹饰为研究对象,不断搜集、整理历史遗存。这部作品,作为美术界云冈学研究的重大成就,已于今年问世,并在当代文化的洪流中引发了一场新的美学共鸣。
这部由18卷组成的宏篇巨著,汇聚了众多学科的卓越研究成果,依据建筑空间与纹饰的形制进行分类,囊括了10种纹饰谱系,生动展现了云冈纹饰的三大核心——以佛像为中心的背光、天衣璎珞、飞天伎乐纹饰;以建筑结构为中心的窟顶、门窗、龛券纹饰;以及以佛教故事为中心的塔柱纹饰、故事纹饰和边饰等。为了顺利完成编纂任务,团队成员携手青岛出版社的编辑以及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沿着丝绸之路的脉络,深入探寻鲜卑族的发源地。他们不止一次地踏足山西的云冈石窟、大同市博物馆,还前往内蒙古的盛乐博物馆、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收集了丰富的图像资料。以这一成果为出发点所编纂的《全集》,不仅丰富了云冈纹饰艺术研究领域,还向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增添了新的“样本”。
数字技术的融入,为云冈石窟的纹饰展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结合手工绘制与数字化屏幕绘制,研究团队成功将众多雕刻纹饰还原成素描版本。线描图、雕刻草图、色彩草图以及各种分层图等,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观赏到那些因位置独特、规模宏大或被遮挡而难以辨识的精致纹饰。云冈石窟第六窟的核心塔柱,目前尚无法进行3D扫描,因此研究团队选择了三维建模和纹样因子重构的技术手段,以此复现了重龛与角隅纹饰的叠加形态,使读者得以全面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云冈纹饰粉本”数字化案例库的构建更多公务员考试网题库就点击这里,大大提升了矢量纹饰的编辑、检索及转换的便捷性。在将来,此类图案将广泛融入服装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从而将学术研究成就转化为出版物,进而将出版成果转变为经济效益,为当代生活注入审美的活力。
希腊柱头的线条与鲜卑穹庐的曲线在平城(即今山西大同)交汇,孕育出一种中西交融的新艺术模式;波斯风格的连珠纹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东方,与忍冬纹、莲花纹相融合,开创了民族美学的新潮流;云冈的纹饰串联起丝绸之路的艺术脉络,其中蕴含的文化交流密码,为讲述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文明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云冈纹饰的研究,不应仅限于图谱层面的探讨,而应深入挖掘其纹饰所承载的标识、加固以及审美等多重功能,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谱系。正如张道一先生这位知名学者和图案专家所言,我们需要将云冈石窟置于国际交流的视野中,融入人类文化的大家庭,并在民族整体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深入思考。《全集》对云冈纹饰的源流演变进行了全面整理,同时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华艺术传承与文化精髓,并从审美角度对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历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全集》的问世,不仅为云冈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人才。在过去五年里,团队成员中不少学子完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学业旅程。这些杰出的青年学者源源不断地为云冈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撰写一部著作,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打造一个学术团队,这一初衷似乎正逐渐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历来尊崇纹饰艺术,其中“纹饰寓意”与“纹饰质感”体现了国人思想的深层内涵。因此,通过观察纹饰图案,我们能够从具体形象中领悟抽象的哲理,这便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纹饰图典将深化对云冈艺术的研究,并为传统纹饰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提供宝贵的参考。云冈纹饰,美不胜收!
(作者分别为《云冈纹饰全集》主编、执行主编)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郑 岩
《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封面。
">
《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封面。
我渴望拥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能将美术史与考古学这两门紧密相连的学科紧密连接起来。自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田野考古方面取得的发现,为美术史的整体叙述提供了全新的构建机会;同时,美术史领域更为广泛的分析手段,也为考古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近年来,这两个学科的交汇之处——无论是称之为美术考古学,还是考古美术史——都正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新领域。
刘敦愿、杨泓等前辈在考古领域内,早年便具备了深厚的绘画基础,且在视觉分析方面造诣颇深。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对绘画抱有极大的热情,并投身于考古学的学习,得以沐浴在老一辈学者们的教诲之中。考古学的学术训练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来挖掘和分析物质遗存,而美术史的研究则更侧重于探寻其中所蕴含的创造力和精神追求。因此,我憧憬的历史著作创作,应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构建其基本框架,继而以美术史为视角,为其增添丰富细节和生动情感。
这种学科的融合不仅限于理论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了实际操作中。众多关键性的遗址已经转变为多个学科联合挖掘的场所。以公元5世纪中期开凿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为例,它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成果丰硕的石窟群之一。自近代以来,云冈吸引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研究者、建筑史学者、艺术家,以及长期致力于文物保护的科学家们,汇聚了他们的多角度视野。多样的观察角度相互碰撞,丰富了我们对云冈的研究视野。同时,若要实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突破,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年,我总会领着学生们前往云冈石窟进行实地考察。途中,乘坐的大巴车上,我便开始向他们介绍梁思成、宿白等前辈对云冈石窟研究所做的贡献;到了石窟现场,我经常提醒学生们要花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仔细观赏一尊尊佛像,引导他们用自个儿的眼睛去发掘那千年传承的美丽,聆听古代工匠在开山凿石过程中传来的“叮叮咚咚”声。岁月流转,我们周围的同行者数量日益增加,在昙曜五窟前,人们摩肩接踵,簇拥成一幅壮观的画卷。目睹此情此景,我深刻认识到,除了连接不同学科的那座桥梁,我们还需要搭建另一座桥梁,用以将学术写作与文化遗产的推广普及紧密相连。这座桥梁所倡导的跨学科理念以及由此培养出的思考模式,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还促进了我们面向公众进行创作的尝试;而另一方面,公共传播的实践也迫使我们要摒弃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深入探究问题的核心。
自2022年起,我携手数位年轻画家,针对云冈石窟、悬空寺、敦煌莫高窟以及外销瓷器等题材,着手绘制一系列面向儿童的图画书。我们旨在将学术界的“地方话”转换成大众都能理解的“普通话”。在《小石匠:云冈的故事》这部作品中,我们将考古学的分期巧妙地“翻译”成了两代石匠的拼搏历程与成长经历。来自凉州的资深石匠代表了丝绸之路沿线艺术风格的演变;年轻的小石匠所创作的作品预示着石窟艺术将迎来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与这位小石匠嬉戏的鲜卑族少女妙珠,身着绚丽的丝绸,他们一同观赏云卷云舒、雪飘花落,草长莺飞,从这些自然景象中汲取了新的艺术灵感。在故事叙述中,我们调整了历史记载的脉络,让那些在史书中未曾露面的普通人,得以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
在创作阶段,我与画家友人携手开展实地考察,对考古文献中的数据与图版进行了深入分析。每个环节的转换,都力求以坚实的学术根基为支撑。接下来的篇章,将继续描绘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所展现出的热情、坚韧、勇气、自信、愉悦以及奉献。这种“小人物视角”使得历史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阐明了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它们并非源于某个天才的瞬间灵感,而是众多劳动者辛勤汗水的汇聚。
目前,西方的博物馆正遭遇年轻观众减少的挑战,而我国的文博热潮却愈发高涨。我国年轻群体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一方面得益于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自信心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历史的一种美化倾向。美术史与考古学领域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承担着重大使命。学术研究必须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深入结合。在构建第二座桥梁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推陈出新,创新展示方式,又要深入挖掘内容,确保其丰富性和深度。在手机屏幕上展现三彩俑的舞姿,这仅是技术层面的手段,而实现文物的真正“活化”则需依托于学术的深度支持。这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以及美术史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人类情感及价值观念,从而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重获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1日 08 版)
-
云冈石窟在哪 2025云冈数字化保护研讨会召开,80%洞窟 2025-06-19
-
云冈石窟在哪个地方及怎么坐公交前往的详细交通指南 2025-05-02
-
云冈石窟在哪 云冈石窟详细信息及旅游指南:地址、开放 2024-12-22
-
云冈石窟在哪 太原五台山旅游攻略:住宿、用餐、优惠及 2024-11-14
-
云冈石窟在哪个省?探寻中国规模最大古代石窟群之一 2024-11-11
-
云冈石窟在哪个省 2024-09-04
-
云冈石窟在哪里 云冈石窟地理位置信息 2024-09-04
-
云冈石窟在哪里 2024-09-04
-
云冈石窟在哪里,在线求解答 2024-07-29
-
云冈石窟在中国哪个省(云冈石窟在哪个省) 2024-07-29